——能源與機械工程學院里有個“嚴老吳”
“老吳,我退學了,手續已經辦完了”2015級自動化專業的學生曾均,撥開圍在吳炳暉老師身邊的一群學生,徑直走到她身邊,迫不及待的把這個“好”消息告訴她。原來這位曾同學是因為上了吳老師的機械制圖課后,就一發不可收拾的愛上了制圖,但他所學的自動化專業與制圖關聯不大,所以他決定退學,再重新參加一次高考,選擇和制圖最為緊密的專業。這位再戰高考的同學最終如愿考上了西北工業大學的飛行機械設計專業,他在給吳老師的報喜電話中說:“老吳,我終于可以天天和制圖打交道了!”
師友相從氣義同 亦師亦友亦“老吳”
“學貴得師,亦貴得友,良師益友,學者必求師,從師不可不謹也”。很多學生在進入大學前都有這樣一個認知:“大學和高中是不一樣的,大學老師只會在上課時見到,一切學習靠自覺,老師不會一直盯。”但是能源與機械工程學院的學生一進校,就會認識這樣一位與眾不同的老師,即學生們口中的“老吳”——吳炳暉老師,其實“老吳”僅僅是她眾多綽號中的一個,“吳媽、吳爸、炳暉姐……”這些都是指學生們口中的吳炳暉老師。在她的課上,學生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學習機械制圖,必須要認真、細心,我布置的作業必須要按時完成,不認真的我挨個找你!”按吳老師的話說,“課堂必須有規矩,無規矩,不方圓。”正因如此,“嚴老吳”的“名聲”在學生中“廣為流傳”,學生都很怕見她。
但用不了多久,又會出現一個奇怪現象:很多學生,從剛上大一時的害怕見老吳,會轉變為到大二愛“跟”著老吳,大三、大四愛“黏”著老吳。有一位經常被老吳“揪”到辦公室寫作業的陳同學說:被“揪”得時間長了,反而喜歡來老吳辦公室寫作業了。對于這些“調皮”的學生,吳老師會和他們“單線”聯系,建立專門微信群——“四個小壞蛋和一個老媽子”進行管理,每天要抓他們的出勤、作業、答疑等、幫他們制定學習計劃……
在能機樓A222吳老師的辦公室里,總能看到她耐心地給一撥撥同學們或在一遍遍地講解習題、批改作業,或在認真地聆聽這些初入大學的“孩子們”的困擾和心事,或用風趣幽默的方式開解著那些失戀的、不愛上課、或和家長沒法溝通的學生們。對一些家庭有困難的學生,她會盡自己的關系,幫他們找一些和專業相關的勤工助學機會。“我幫他們找一些如樂高編程,三維建模或制圖員這樣的兼職,這樣既能解決他們的困難,又能鞏固專業知識。”
隨著“嚴老吳”事跡的不斷增多,很多學生都開始這樣“宣稱”:“我不愛機械制圖,但我愛老吳”。曾受到過吳老師幫助的學生萬慶說,“我覺得她既像嚴父,又像慈母。大學四年,沒有她的幫助就不可能有現在的我。”
但使眾生皆得所,不辭羸病半染霜
熟悉吳老師的人,都知道她身體并不好,經常跑醫院、化驗、吃藥、理療,但老吳卻很樂觀。用她的話說,“我現在全身上下就剩一張‘嘴’是好的了,但只要一上講臺,見到學生,勁就來了”。不需要坐班的她,經常是上午從醫院出來,下午就來到學校,不是在講臺上,就是在辦公室備課、答疑,或是在工程訓練中心指導學生們搞創新、搞發明、備比賽。
在學校的工程訓練中心里有一間屋子,那是她為學生爭取來的一個實踐場地,吳老師會自籌經費給學生買一些小設備,供他們拆畫圖、在線設計用。同時,她會為學生開創一些橫向項目,來增強他們設計、加工、調試等專業實踐能力。為了激發學生的創新興趣和能力,她在平時的管理中引入競爭和梯度機制:把學生分成一個個小組,實施“大魚管小魚,小魚管蝦米”方法,讓各組別之間開展創新競賽,她做“大管家”,對小組實施指導和監督,這種方式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使他們在競爭中學會了自我管理。
對一些有興趣參加各類競賽的同學,她用不斷增加答疑時間的方法來加強輔導。“無論參加什么大賽,都是展示學生創新能力的平臺,學生的創新能力是需要平時創新意識的積累。”為了讓學生得到成長,一直以來,吳老師始終致力于過程化教學對學生整體能力的提升,并在過程化教學中強化結構型設計的訓練。在她的指導下,學生潛在的創新意識和探究能力得到極大激活,為參加更高級別賽事打下了堅實基礎。有一年,吳老師去北京開會,碰到了已經在華北電力大學上研究生的學生尤天伢,他自豪的對吳老師說“老吳,我敢保證我的畫圖是我同屆新生里最強的,這真是益于上學那時您輔導我參加過那么多制圖方面的比賽。”
吳老師也會經常帶學生外出開會,以此來開他們的眼界和視域。“我希望對學生的培養應該是全方位的,不僅僅是成績,更重要的是技能和能力。”有時跟一些企業合作時,第一次談合同,吳老師都會專門讓學生代表她去談判。“真別說,他們談的還是很不錯的。”吳老師認為,對學生來說,要想挖掘他們的能力,最主要的就是要敢于放手。這樣才能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給他們提供平臺,讓他們自己在上面表演和展示。”
四度春風化綢繆,粉筆無言寫春秋
很多人都認為,大學老師最舒坦,有寒暑假。但這些假期對吳炳暉老師來說,則意味著要頂著上海接近40度的高溫,要冒著臨港刺骨的寒氣,到學校繼續為那些參加各類競賽的學生們做指導,繼續為新的教學計劃伏案備籌,一切付出的背后,都是吳老師一顆希望學生更優更強更好的師心。
在能源與機械工程學院每個學期舉行的“優良學風先進個人”答辯會上,當一個個品學兼優的學生打開他們的答辯PPT,很多人的獲獎經歷里都赫赫寫著“成圖技術大賽個人、團體一等獎”、“高教杯制圖大賽個人、團體一等獎……”,在這些獎項的背后,我們都知道,有一個不求回報默默奉獻,用心守護著每一個學生的科創夢想的“老吳”。
對于吳老師這樣已經教了20多年書的“老”教師來說,上課對她來說是駕輕就熟了。很多人也許會認為對于經驗豐富的老教師來說可以不用備課了,對此吳老師很嚴肅地說“這是原則,只要上講臺,課是必須備的,但我備的不僅是課,更‘備’的是學生。”帶的班級不同,針對的學生自然不同,即使帶同樣的班,每個學生也不盡相同。“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我要備不同的授課方式,如給機電學生和機械學院學生上課,就會有極大不同,兩個專業側重點不同,學科基礎也不同,給機電學生上課,就需要多備些例子型的課程,這樣更有助于他們理解制圖。”
這就是為教學、為學生殫精竭慮的吳炳暉老師,這就是連續多年獲得“最美教師”稱號的吳炳暉老師,這就是學生心目中最美的“嚴老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