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驗板上驗證思想
——記校教書育人楷模江友華教授
本報記者 趙錚
2012年的夏天,學校例行體檢。正在積極申報上海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江友華副教授被查出身患重癥。面對年幼孩子和處于上升期的事業,他以頑強的毅力和堅定的信念,在做完手術后的當年10月便重返講臺,給研究生講課。即便2014年和2017年經歷兩次微創手術,他依然身先士卒地奮斗在教學科研育人的第一線,用自己對教育的忠誠、對學生的熱愛、對家庭的責任書寫著楷模的事跡、傳遞著榜樣的力量。
愛崗敬業:學生成長的導師
“江老師真是手把手地就我們每個人的開題方向進行溝通,不僅對我們論文研究的內容作針對性指導,還會為我們學生未來就業發展給出建設性建議”,說到剛剛過去的研究生畢業論文開題,電工理論與新技術2016級研究生陳博滿懷感激地說。有一次研究生劉雪瑩準備參加一個科創項目答辯,寫答辯報告到晚上12點多,期間一直與江老師微信和電話溝通修改完善,項目順利獲得立項。
江友華關心學生學業,但更強調學生做人。他給所帶研究生第一堂課就是講學習態度要端正,破除學生心里“學不學得好都能進電力公司”的錯誤觀念。他要求研究生白天沒有課時都要到實驗室,與其他同學多交流多碰撞,拓展思維、凝聚團隊、抵制浮躁,要把思想在實驗板上驗證。陳博對江老師對論文規范的要求印象深刻,“論文可以用團隊實驗得出的數據,這是資源共享,但絕對不能抄襲其他作者的數據成果,這是學術道德問題,是學生人品問題”。
近5年培養研究生10多名,分別進入國家電網公司系統工作;指導學生參加“節能杯”“挑戰杯”“大學生電子競賽”等各種競賽獲得國家三等獎、上海市二等獎等獎項。說到這些成績,電信學院院長楊俊杰特別強調了江友華的愛崗敬業,江老師每年都是滿額完成教授工作量——承擔多項橫向項目、積極主動帶研究生、每學期2-3門課,江老師用實際行動踐行了一名教師的職業精神。
學以致用:科研攻關的先鋒
翻開江友華的工作簡歷,讓人眼前一亮的是一連串的科研成績:2009年上海市優青項目《配電網電能質量優化及節能技術的研究》;2010年上海市教委創新項目《放射狀分布的多諧波治理裝置解耦與穩定性研究》;2012年上海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基于復合型粒子群算法的濾波器容量配置》;2014年上海市科委地方能力建設項目《分布式電網諧波監測與責任區分關鍵技術研究》等等。
講究科研成果的實踐轉化是江友華科研的一大特色。他將分布式電力用戶電能質量監測及預警拓撲圖應用于寧波電業局PI數據庫電力業務,實現電能質量監測的自動化和現代化,大大降低勞動強度,提高工作效率,為電能質量的綜合治理提供保障。獲2014年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三等獎的數字化協同控制的大功率轉子變頻調速裝置是同上海銳帕節能科技有限公司進行產學研合作的成果,開發的國內最大功率2800KW轉子變頻調速裝置應用于浙江立馬水泥廠,自2010年投運以來,一直運行良好,為企業節約了能源與資金,為社會的節能減排做出了貢獻。
對科研孜孜不倦、對成果轉化運用的江友華5年來在國內外期刊發表論文30多篇,其中EI檢索近10篇,申請發明專利10項,授權軟件著作權3項。
不搞特殊:師德建設的榜樣
自從2012年以來,江友華的身體狀況長期處于保養狀態,但為了不影響學校的工作任務運行,依然到浦東校區參加教師激勵計劃,堅持坐班與答疑工作。由于家里離學校比較遠,需要2個半小時左右,就坐早上最早的一趟地鐵趕往浦東校區,8點半準時到達,晚上坐班時間結束,回到家里已是10點半左右,雖然感覺很累、很疲憊,但想到能夠給學生進行答疑解惑,他感到很欣慰。
學院領導班子非常關心他的身體狀況,在坐班答疑和年底考核中給予照顧政策,但都被江友華婉言謝絕,他說他是一名黨員,不能個人搞特殊、不能做落后分子,要珍惜時代賦予教育發展的機遇、要珍惜學校綜合教育改革和內涵發展的機遇,爭分奪秒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談到江友華的黨性覺悟,電信學院黨委書記潘耀芳連連豎起大拇指:“按照相關政策,像江老師的情況是可以申請減免黨費繳納的,但是他主動提出不減免,及時補繳。考慮到他住得遠、孩子要接送上學、身體不很好,學院班子對江老師參加學院會議不作硬性要求,但是他每次都能克服困難參加會議。他還積極參加教工支部活動,從課程思政、立體化育人、教風學風建設、教師黨員擔任學生入黨聯系人制度、科創競賽、朋輩輔導等方面身體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