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上海電力大學能源電力產教融合發展研討會暨第五屆國際青年學者論壇在我校楊浦校區舉辦。本次盛會聚焦能源電力領域產教融合與人才培養,吸引了來自政府、行業、高校的眾多領導、專家學者及海內外青年學者參與,通過開幕儀式、主旨報告及分論壇研討等多種形式,對我校能源電力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及能源電力前沿技術等領域展開了深入交流與探討。

大會開幕式特邀上海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朱明林、國家能源局華東監管局二級巡視員劉平凡、上海市教委高教處處長楊頡等嘉賓出席并致辭。我校黨委書記宋來致歡迎辭,校黨委副書記、校長顧春華主持。

宋來表示,學校作為能源電力領域的重要高校,始終致力于推動行業內產教融合發展,服務國家“雙碳”目標,構建教育鏈、產業鏈與創新鏈深度融合的育人體系。他呼吁廣大青年學者加入能源電力事業,共同助力國家能源安全保障與綠色轉型發展。

朱明林指出,能源電力是國民經濟命脈,產教融合是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路徑,能源電力產教融合發展是上海城市建設的重要保障。此外,他著重介紹了上海市在政策引導、項目落地等方面支持產教融合的具體舉措,并鼓勵青年人才為上海城市建設貢獻智慧和力量。

楊頡強調,產教融合是培養創新人才的“黃金賽道”,青年學者是驅動科技變革的“青春力量”。上海市教委將持續支持高校與企業共建平臺、共育人才,打造產教融合新典范。

劉平凡結合華東地區能源發展現狀,指出區域能源結構轉型對高層次、跨學科人才的迫切需求。他表示,國家能源局華東監管局將持續優化政策環境,加強政企學協作,推動能源電力產教融合邁向新臺階。

校長顧春華主持大會開幕式

副校長張波以我校研究生教育改革與卓越工程師培養為主題作專題匯報。

開幕式上,“能源電力卓越工程師學院理事會”成立啟動儀式和“能源電力學科思政教育平臺”“AI賦能學科交叉教育平臺”“STEM教育實踐創新平臺”三大創新教育平臺揭牌儀式先后舉行,標志著學校在產教融合實體化運行方面邁出關鍵一步。朱明林(圖中),劉平凡(右二),宋來(左二),顧春華(右一),和理事單位代表一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二十一研究所黨委書記、所長,中電科機器人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陳杰(左一)共同為能源電力卓越工程師學院理事會揭幕。

市教衛工作黨委人才工作處副處長趙靜與我校電氣工程學院院長李東東教授為“能源電力學科思政教育平臺”揭牌。

趙靜與我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溫蜜教授為“AI賦能學科交叉教育平臺”揭牌。

趙靜與我校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院長崔昊楊教授為“STEM教育實踐創新平臺”揭牌。

大會主旨報告環節,中國電力工程顧問集團華東電力設計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總工程師葉勇健圍繞《核電技術的前沿動態與發展趨勢》,系統介紹了全球核電技術的最新進展,并展望了核電在能源轉型中的戰略地位。報告內容前沿、見解深刻,為與會者帶來了豐富的學術啟迪。

副校長符楊主持大會主旨報告
下午,各位專家學者分別圍繞“人才培養”與“前沿技術”兩大主題展開深度研討。人才培養分論壇由研究生院(卓越工程師學院)副院長付在國主持。
同濟大學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常務副院長劉春、中關村智能電力產業技術聯盟副秘書長盛其富、東華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丁明利、上海大學卓越工程師學院副院長舒暢、上海電力大學電氣工程學院副院長林順富等嘉賓先后發言。他們分別從產教融合夯實工程碩博士培養、電力卓越工程師評價體系、高校卓越工程人才培養新模式探索、新型電力系統驅動下的學科交叉融合等角度,分享了各具特色的改革實踐與思考,為卓越工程師培養提供了多元化的路徑參考。

劉春作報告

盛其富作報告

丁明利作報告

舒暢作報告

林順富作報告

付在國主持人才培養分論壇
前沿技術分論壇由人事處副處長任洪波主持。武漢大學何怡剛教授、華東理工大學嚴懷成教授、上海電力大學馬靜教授、時鵬輝教授及上海交通大學助理研究員花旭,分別就新型電力系統裝備運維柔性智能機器人技術、智能無人系統技術及應用、極端災害下電網韌性提升、退役新能源固廢資源循環利用、航空電纜絕緣缺陷智能檢測等前沿技術課題作了精彩報告,展現了當前能源電力科技創新的活躍態勢與廣闊前景。

何怡剛作報告

嚴懷成作報告

馬靜作報告

時鵬輝作報告

花旭作報告

學者提問

學者提問

任洪波主持前沿技術分論壇
此外,在大會場外區域,我校研究生院特設“我校研究生近三年創新創業項目成果展示區”。驕陽之下,同學們自信地展示著他們用汗水與智慧澆灌出的項目成果,各展位前的獲獎作品引發了領導嘉賓、行業專家及師生們的關注,紛紛駐足,仔細觀摩,不少行業專家在現場就作品的創意與應用前景,主動與項目團隊進行了一對一的深入交流。



本次論壇通過高層次的嘉賓陣容、前沿性的報告內容與多元化的交流形式,成功搭建了政、產、學、研協同創新的高端對話平臺,不僅深化了能源電力產教融合的共識,也為青年學者提供了展示與交流的舞臺,更為推動能源電力事業高質量發展、服務國家“雙碳”戰略目標注入了新的智慧與動力。
研究生院/研工部(學科辦)、人事處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