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高效低碳發電與清潔能源利用創新團隊召開月度學習交流會,會議深入學習國家生態環保與能源創新戰略文件,部署創新團隊終期考核工作,并邀請教師代表分享前沿學術成果,推動黨建與業務深度融合,為團隊建設收官及后續發展奠定基礎。會議由團隊負責人潘衛國主持。

團隊秘書吳韶飛老師領學《求是》雜志發表的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的講話》,重點解讀生態文明建設“四大轉變”與“五大關系”。文章明確我國已進入加快綠色化、低碳化高質量發展階段,其中“多污染物協同控制”“綠色低碳轉型”等要求,與團隊“高效低碳發電”核心研究方向高度契合,為技術研發提供了戰略指引。同步學習的國家能源局《關于推進“人工智能+”能源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人工智能+”能源高質量發展上升為國家工程。同時人工智能+能源新業態、+新能源、+火電等方向與團隊研究緊密相關,為科研選題提供了國家戰略層面的清晰導向,也為后續技術攻關劃定了重點領域。

潘衛國通報創新團隊四年建設期終期考核相關安排,明確考核需圍繞“總結成效、梳理成果、對標指標”展開,重點聚焦近兩年來的核心成果,并整合四年建設全貌。潘衛國強調,終期考核是對團隊四年建設的全面檢驗,需全員重視、協同推進。
隨后,三位教師代表分享前沿研究成果,展現團隊在低碳能源、AI+能源領域的技術突破。針對傳統光伏組件適配復雜曲面難的問題,蔡靖雍副教授建立了多尺度多物理場模型,揭示了曲面光伏輻照分布規律,優化了組件串接結構,開發的“曲面光伏-通風幕墻-熱泵”復合系統,為建筑光伏一體化、應急能源場景提供新方案。錢凡悅博士后聚焦需求側能源系統精細化調控,引入遷移學習技術,解決分布式能源系統數據稀缺、個性化差異大的痛點,通過優化算法與模型,大幅提升負荷預測精度與故障診斷效率。針對電力巡檢安全風險高、效率低的問題,冒建亮副教授研發了變電站雙臂移動機器人與輸電線路爬行機器人,集成視覺定位、強化學習等技術,攻克復雜操作難題,已在南方電網示范應用,并亮相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為“機器人+能源”戰略落地提供技術支撐。


能機學院 張鴻燕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