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引導學生從先輩奮斗史中汲取力量,在“強國有我”的時代征程中錨定成長坐標,9月中旬,外國語學院開展以“立報國強國大志向、做挺膺擔當奮斗者”為主題的首日教育活動,通過歷史與現實貫通、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形式,將偉大抗戰精神融入青年思想引領。
新生啟航:從歷史深處厚植家國根基
“抗戰時期,西南聯大師生徒步3680里西遷,用馬背上的圖書館守護文明火種;今天,我們坐在窗明幾凈的教室里,更要讀懂‘書桌連著國運’的深意。”在2025級新生首日教育班會上,輔導員柏文博以“救亡圖存、以身許國”的青年群體開篇,通過講述抗戰時期學子投筆從戎、翻譯情報的歷史故事,將“強國一代”的責任具象化。他特別強調:“軍訓的汗水不僅是意志的磨礪,更是對‘堅韌不拔’抗戰精神的當代詮釋。”新生們在“歷史與現實”的對話中深刻理解新時代的“報國志”既要傳承先輩風骨,更要轉化為“深耕專業、攻克難關”的實際行動,在語言學習中融入能源電力特色,為服務國家戰略儲備本領。

中流砥柱:以跨界實踐錘煉擔當本領
“從‘卡脖子’技術突圍到‘一帶一路’能源合作,新時代青年的戰場早已超越課堂。”2024、2022級首日教育聚焦“使命擔當與專業突圍”,輔導員趙夢嫄分析國際能源領域前沿動態,鼓勵學生將外語優勢與國家需求緊密結合。她以“能源外交翻譯團隊”“跨文化電力合作課題”等案例,闡釋“外語+專業”的復合型成長路徑。同學們表示“抗戰先輩用步槍捍衛主權,今天我們要用語言架起橋梁,在‘雙碳目標’‘能源安全’等國家戰略中找到自己的坐標。”

實踐先鋒:在知行合一中淬煉過硬本領
“西南聯大師生在防空洞里堅持科研,告訴我們‘奮斗’二字永遠不過時。”2023級以“抗戰青年實踐啟示錄”為切入點,輔導員柏文博引導學生從社會實踐成果中探尋成長密碼。會上,“海韻詩繡”暑期社會實踐隊成員也分享了暑期非遺文化調研實踐中的所感所悟。

此次首日教育活動通過“歷史鏡鑒—現實觀照—未來展望”的邏輯閉環,讓抗戰精神成為青年成長的“精神鈣片”。學生們紛紛表示,將以“永不松動的螺絲釘”精神,在語言學習中錘煉硬本領,在能源電力特色領域彰顯擔當。
外國語學院 柏文博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