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教育引導當代大學生在社會大課堂中堅定理想信念、錘煉過硬本領、勇擔時代重任,外國語學院“‘能’見世界‘源’知中國”暑期社會實踐團隊立足習近平總書記“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發揮專業優勢創新性開展“國際學生視角下中國能源政策認知差異與路徑優化研究”。該項目通過數據溯源、對話訪談、敘事升級、工具落地四大路徑,以青年智慧解碼能源認知差異,讓世界聽見能源中國的真實聲音。
破局:數據驅動解構認知壁壘?
項目直面部分西方媒體對中國能源政策的曲解,構建“自塑與他塑”解決方案:在數據采集端,團隊運用Python爬蟲技術抓取肯尼亞《標準報》等9國主流媒體數據,結合TextBlob情感分析模型,繪制出直觀的“國家-情感極性”可視化圖譜;在傳播策略端,團隊采用半結構化提問框架,從認知、媒介、情感三維度,深度調研了187份覆蓋13國留學生的訪談數據,量化分析國際視角下中國能源政策認知差異因素。

對話:青年智慧搭建傳播橋梁?
項目充分發揮高校國際學生社群優勢,打造了多層次對話平臺。借由“上電杯‘一帶一路’”國際演講賽事,與巴西、印度尼西亞、泰國等9國留學生聚焦能源轉型、綠色生活、節能攻堅等核心議題展開對話。走進上海高校集聚區(楊浦4所、松江3所)以及我校繼續教育學院(國際教育學院)留學生群體,通過10場焦點小組訪談,15分鐘/人的音視頻檔案,真實記錄了國際學生對中國能源政策的認知演進過程。

賦能:技術創新提升傳播效能?
團隊技術攻堅組基于DeepSeek API成功開發了“能源報道偏見檢測小程序”,實現了“情感分析-可信度評估-智能評論生成”全流程自動化處理;構建的語料庫收錄了13國能源報道原文,支持關鍵詞偏差實時比對。內測期間,系統成功識別32篇傾向性報道,為相關部門優化國際傳播策略提供了數據依據,更通過持續更新的多源數據,成為提升學院能源電力輿情分析平臺的重要組成部分。

聲量:立體矩陣放大中國敘事?
在全球化傳播生態中,YouTube與TikTok已構成國際學生認知中國的主要信息入口,項目組創新實踐“內容矩陣+社交裂變”策略,以6篇深度雙語推文系統闡釋中國能源政策,24條TikTok短視頻以“30秒知識點”形式拆解技術亮點,獲贊2000+,成功引發國際留學生群體自動轉發與二次創作。這種將政策語言轉化為生活敘事的傳播實踐,推動“中國文化”傳播從單向輸出向跨文化對話的范式升級。

后續,外國語學院學子將繼續以語言為橋、用數據破壁,探索出一條青年參與國際傳播的創新路徑。正如團隊負責人所言:“我們要做能源對話的‘變壓器’,既降低認知阻抗,更提升傳播電壓,讓世界聽見真實而立體的中國聲音”。這一實踐不僅為高校社會調研提供了范式參考,更彰顯了新時代青年服務國家戰略的使命擔當。
外國語學院 趙夢嫄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