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9月3日)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上電師生以多種形式共同見證這一莊嚴時刻,聆聽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謳歌偉大抗戰精神,凝聚起蓬勃向上的精神力量。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在全校師生中引發熱烈反響,閱兵儀式的壯觀場面給師生們帶來了強烈的視覺沖擊和心靈震撼。莊嚴的儀式、整齊的方陣、先進的裝備,共同構成了一場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課,師生們在沉浸式體驗中感受國家強盛,堅定理想信念。


上海電力大學黨委書記宋來:
今天我校師生一起聆聽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觀看了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閱兵式,這場承載特殊意義的盛典讓我心潮澎湃、感慨萬千。
一是歷史不容忘記,精神永續傳承。八十年前,中國人民經過十四年艱苦卓絕的抗戰,最終贏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歷史告訴我們,抗戰的勝利是全體中華兒女團結奮斗的結果,而中國共產黨正是這場戰爭的中流砥柱。中國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不僅捍衛了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更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二是和平需要實力,發展才能自強。沒有強大的國防實力,就沒有和平發展的環境。今天的閱兵展示了我軍現代化建設的輝煌成就,我們要始終牢記能戰方能止戰的道理,加強國防現代化建設,為和平發展保駕護航。
三是教育肩負使命,培育時代新人。作為上海電力大學黨委書記,我深感責任重大。我們要回答好“強國建設,教育何為,上電何為”的重要命題。我們要聚焦建設能源電力優勢突出、行業特色鮮明的一流應用型大學的辦學定位,著力培養具有能源報國情懷、產業實踐和應用創新能力的高層次人才,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作出上電貢獻!
上海電力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顧春華:
鐵流滾滾、戰鷹翱翔,閱兵式上一幕幕震撼場景讓我心潮澎湃,內心滿是自豪與振奮。這不僅是一場國家盛典,更是一堂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課,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這讓我們銘記歷史、緬懷先烈,更讓我們深刻認識到和平的來之不易以及國家強大的重要性,也讓我對上海電力大學所承載的使命有了更為深刻、透徹的感悟與思考。
學校作為能源電力領域的重要學府,肩負著為行業培養高素質人才、推動科技創新的重大使命。閱兵中展現的國家強大實力,都離不開穩定可靠的能源電力保障。在“雙碳”目標引領下,新能源大規模開發利用、智能電網建設加速推進,能源電力行業正朝著智能化、綠色化方向迅速發展,需要大量既懂電力專業知識,又具備跨學科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復合型人才。
今天這場閱兵是國家實力的展示,更是激勵我們前行的號角,我們要以偉大抗戰精神為指引,牢記使命,全面深化教育教學改革,認真做好“十五五”發展規劃,努力培養更多契合能源電力行業發展需求的優秀人才,產出更多推動行業進步的科技成果,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實現能源電力高質量發展貢獻上電力量。
全國優秀教師、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獲得者、電信學院教授江友華:
這場莊嚴盛大的紀念活動,既是對長眠先烈的深切告慰:讓他們看見,曾經誓死守護的土地如今已是國泰民安、山河無恙;也是對生者的深刻提醒:和平從來不是理所當然的饋贈,我們必須以清醒的頭腦和堅定的意志去守護、去延續。作為一名高校教師,我要將偉大抗戰精神融入教學,讓青年一代真正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歷史教訓,傳承“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情懷,引導學生把個人理想融入國家發展的洪流,以實干為筆、以奮斗為墨,共同書寫民族復興的新篇章。讓人類共同向往的和平與繁榮,在一代又一代青年的珍視與傳承中,恒久延續、永不褪色。
國家級一流課程負責人、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常務副院長、教授張傳林:
今天,我懷著無比激動的心情觀看了閱兵典禮,內心久久不能平靜。當整齊劃一的方陣邁著鏗鏘有力的步伐通過天安門廣場時,我感受到了祖國的強大和人民軍隊威武之師、文明之師、勝利之師的風采。那一輛輛先進的裝備,一架架呼嘯而過的戰機,展示了我國國防科技的飛速發展和強大實力,讓我為祖國的繁榮昌盛感到無比自豪。身為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我深知自己肩負的責任和使命。閱兵典禮讓我更加堅定了為國家培養高素質能源電力數智化應用型人才的決心。我們要以偉大抗戰精神為動力,激勵廣大師生勇于創新、敢于擔當,不斷提升學院的科研育人水平,為我國的科技進步和國防建設貢獻力量。
校武裝部部長金煒:
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的勝利召開不僅是對抗戰勝利的莊重回顧,更是正義必勝的深刻昭示。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振聾發聵,激勵著我們傳承偉大抗戰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當國歌奏響、戰鷹掠過藍天,那份刻在民族血脈里的自豪與力量瞬間沸騰。這不僅是對歷史的致敬,更是對未來的宣誓——偉大的抗戰精神從未遠去,它將化作我們前行的鎧甲與火炬,指引每一個中國人在復興之路上勇毅篤行,讓和平的榮光永遠照耀華夏大地!
校團委書記馬國祥:
愛我中華,奮斗有我。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振奮人心,氣勢恢宏的閱兵式揚我國威,讓人心潮澎湃、斗志昂揚。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一代代中華兒女浴血奮戰、砥礪奮進、開拓創新,才造就了新時代繁榮富強、國泰民安的盛世中華!作為一名高校共青團干部,我要自覺把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轉化為立足本職、擔當作為的強大動力,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更加昂揚的斗志,涵育能源報國情懷,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不負時代、不負韶華,為能源強國建設貢獻青春力量,為中國式現代化挺膺擔當。

上海市“晨光學者”、電氣工程學院副教授李豪:
國之重器次第亮相,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勢不可擋。從海陸空四代裝備到無人作戰新型力量,新型裝備從“制造”到“智造”的跨越,展現了我國完全自主創新能力的重大突破,這是幾代科技工作者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成果。作為一名能源電力領域的高校教師和科研工作者,我將繼續立足學科前沿,聚焦新型電力系統、能源安全等核心技術攻關,攀登科研高峰。同時堅守立德樹人使命,培養更多具有家國情懷和創新精神的能源電力優秀人才,為強國建設提供堅實的能源電力人才和科技支撐。
上海市教衛工作黨委樣板黨支部書記、能源與機械工程學院副教授李敏:
直播屏幕上“愛我中華”等留言與現場盛況交織,令人心潮澎湃。這不僅是一場歷史紀念,更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禮。受閱部隊英姿颯爽,裝備精良,我深切感受到科技強軍的歷史性跨越。從當年“小米加步槍”的艱苦歲月,到如今自主研發的現代化武器裝備,這一路走來凝聚了幾代人的智慧和心血。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強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勢不可擋!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必將勝利!”這些話語令人自豪更感倍增。作為新時代黨員教室,我們既要傳承偉大抗戰精神,堅定理想信念,也要積極投身科技創新,將愛國熱情轉化為實際行動,在各自崗位上勇于創新、追求卓越。
上海市育才獎獲得者、數理學院副教授吳泉軍:
受閱部隊鏗鏘的步伐、先進的裝備,不僅彰顯國威軍威,更深刻體現了新時代強軍目標與國家安全的堅實根基。作為一名高校教師,我尤其感受到科技強軍與國家安全的內在聯系,現代化國防離不開尖端科技的支撐,數學、物理等基礎學科正是國防科技創新之源——從精確制導到信息加密,從裝備研發到系統仿真,無不凝結著基礎學科的智慧。強國必先強軍,強軍必靠科技,而科技歸根到底源于人才與教育。我們肩負著培養數理人才、服務國家戰略的使命。我將不忘初心、立足本職,深耕教學科研,引導學生將學識融入強國強軍事業,為筑牢國家安全屏障貢獻數理人的智慧與力量!
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楊迎春:
伴著激昂的《義勇軍進行曲》,鏡頭掃過抗戰老兵們布滿皺紋卻堅毅如初的面龐,那一刻我淚濕眼眶:勝利是幾代人用血肉換來的。人民軍隊威武挺拔的雄姿、各類先進武器的亮相,向世界宣告今日之中國已擁有捍衛和平的鋒利長劍。當和平鴿與氣球騰空,我明白閱兵不是炫耀武力,而是提醒每一位中華兒女:落后就要挨打,自強才能守護安寧。作為一名高校教師,我將把震撼化為動力,向抗戰先烈們學習,銘記歷史、珍惜和平,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始終把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放在第一位,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出一份自己的力量。
體育學院副教授馮香紅:
今天上午,長安街上鐵流滾滾,空中梯隊呼嘯凌空,盛典展示了國防力量,賡續了偉大抗戰精神。閱兵編設45個方(梯)隊,按閱兵式、分列式進行。空中護旗梯隊護衛旗幟、組成字符標語;徒步方隊“一老一新”展現傳承發展;裝備方隊按實戰編組,展示聯合作戰和戰略打擊能力。這場氣勢恢宏的盛典讓我深刻意識到,今日中國的和平與強盛,正是無數革命先烈浴血奮戰、窮其生命追求民族自強的結果。作為體育工作者,我將在體育教育中積極傳承這種不屈不撓的戰斗精神,通過強化體魄錘煉意志,以體育競技鍛造堅韌品格,引導年輕一代銘記歷史、珍愛和平。
人文藝術學院人文教工黨支部書記、副教授杜丹:
這場閱兵不僅是對歷史的銘記,更是對和平的莊嚴承諾。徒步方隊中,傳統兵種的颯爽英姿與新型兵種的威武亮相交相輝映,展現了人民軍隊的傳承與發展。裝備方隊里,新型坦克、高超精打武器等國產現役主戰裝備的亮相,彰顯了我國軍事科技的飛躍進步。空中梯隊呼嘯而過,無人機、電子干擾系統等新域新質力量的展示,更是預示著未來戰爭形態的深刻變革。這場閱兵讓我更加堅信,和平來之不易,必須倍加珍惜。作為高校教師,我將把這份愛國情懷和民族精神融入教學,引導學生銘記歷史、緬懷先烈,培養他們深厚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共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自動化工程學院青年教師管丹丹:
今天,天安門廣場上舉行莊嚴隆重的閱兵盛典。當五星紅旗冉冉升起,我的內心涌起難以言表的激動。這不僅是一場展示國家實力的盛典,更是一次對歷史的深切緬懷,對和平的莊嚴承諾。閱兵中,信息化部隊的首次亮相令人印象深刻。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今天,信息科技已經成為現代戰爭中的重要因素。看著信息支援方隊的新型裝備,我深刻感受到科技強軍的時代已經到來。科技自強是國家安全的基石,只有掌握核心技術,才能真正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為科研工作者,我們需要發揚刻苦鉆研的精神,努力攻關核心技術,為國家的發展貢獻力量。
馬克思主義學院青年教師孫其寶:
這場莊嚴的大會,是對歷史豐碑的崇高致敬,更是對偉大抗戰精神的傳承弘揚,以及對和平發展決心的堅定宣示。回首建國之初,毛澤東主席曾感慨“現在我們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面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而今日之中國,已能“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能制造出先進的武器裝備,創造了從積貧積弱到繁榮富強的奇跡。作為思政教師,我必將這份鮮活素材融入課堂,講述英雄事跡,傳承紅色基因,引導學生增強“四個自信”,激勵他們勇擔時代重任,以實際行動自覺融入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之中。
繼續教育學院(國際教育學院)青年教師余建誠:
今天,我同來華留學生代表收看了閱兵儀式的直播,振奮不已。莊嚴的國歌聲、整齊劃一的步伐和先進的裝備展示,充分展現了我國國防建設的偉大成就和新時代人民軍隊的嶄新風貌。作為一名負責來華留學生教育的高校教師,我深切感受到祖國的繁榮昌盛與國防力量的日益強大,也看到了來華留學生眼中的驚艷。閱兵儀式是一扇認識中國的窗口,他們可以從中感受到中國對和平的珍視、對發展的追求和對未來的信心。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將進一步講好中國故事,幫助來華留學生認識中國、了解中國,在多元文化的互動中傳遞和平與友誼。
校優秀輔導員、環化學院孫曉華:
這場莊嚴盛典,是一堂生動而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大課,讓我們再次深刻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閱兵式上,海陸空各方隊雄壯的口號、昂揚的氣勢和先進的武器裝備,令人振奮不已。這不僅展現了80年來我國軍事領域的輝煌成就,更讓我真切感受到祖國的強大與繁榮。作為一名高校輔導員,我要進一步堅定共產主義信仰,深化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增強對學生工作的使命感。我將把這份熾熱的情感轉化為教育的動力,引導學生緬懷先烈、銘記歷史、珍惜和平,勤奮學習,用知識武裝自己。
校優秀輔導員、外國語學院柏文博:
今天,我與學生一同收看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閱兵儀式。當威武的方陣踏過銀幕,當抗戰老兵的身影映入眼簾,歷史的厚重與今日的強盛交織,讓我熱淚盈眶。這場盛典不僅是對勝利的致敬,更是對民族精神的淬煉。作為高校思政輔導員,我深知“欲知大道,必先為史”。銘記歷史不是沉湎過去,而是要讓青年一代懂得:和平從不是歷史的常態,奮斗才是強國的密碼。我們既要在課堂上拆解抗戰故事里的家國大義,也要在實踐中引導學生觸摸歷史溫度,讓“愛國”從抽象概念化為具體行動。
校關工委秘書長莊民生:
觀看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閱兵,內心被深沉的歷史厚重感與民族自豪感填滿。當天安門廣場上國歌奏響、受閱部隊整齊列隊時,仿佛80年前的烽火歲月與今日的盛世圖景在時空交匯。我曾經是一名人民解放軍戰士,見證了人民海軍從近海走向深藍的銳變。盛世閱兵和抗戰精神給予我們深刻啟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以史為鑒、面向未來”。紀念勝利不是為了延續仇恨,而是要將“落后就要挨打”化作建設科技強國強軍的動力。唯有銘記和平來之不易,吾輩更當自強,才能走向復興和輝煌。
退休教師李麗:
今天在電視機前觀看"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非常激動,眼睛里浸滿淚水。我是八路軍老戰士的后代,我的父親16歲時在太行山參加了八路軍,奮戰在抗日戰場,在獅腦山血戰中,鏖戰七天七夜,奮勇殺敵。80面英雄的旗幟走過,我看到父親老部隊鮮艷的紅旗高高飄揚,我也看到繼承前輩遺志的接班人走來了,內心無比激動。今日的和平真的來之不易,我們一定要弘揚偉大的抗戰精神,傳承紅色血脈,以實際行動為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歐美同學會上海電力大學分會:
這場盛大閱兵,全景展現了從白山黑水到盧溝橋畔,從寶塔山下到太行山巔,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的革命記憶。當整齊的方陣踏著鏗鏘的步伐從天安門前走過,當戰鷹編隊拉著彩煙掠過蒼穹,我們深刻意識到,閱兵式不僅是一場軍事力量的展示,更是一堂震撼人心的歷史課與精神課。回首往昔,歐美同學會的前輩們在國家危亡之際,毅然回國,為新中國的建設和發展奉獻了畢生精力。如今,我們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深感國家的國防力量對比歐美國家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甚至在高精尖領域已經實現了反超!歐美同學會上海電力大學分會全體成員將繼承和發揚留學報國的優良傳統,以實際行動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貢獻自己的力量。


上海電力大學楊浦校區集中觀看現場
青年學子感言
能源與機械工程學院2023級本科生、國家勵志獎學金獲得者、校級優秀團干部樊亞軒:
望著天安門廣場上颯爽的英姿和先進的裝備,我內心澎湃不已。當空中護旗梯隊護衛著黨旗、國旗、軍旗掠過天際,組成“80”字樣時,我深刻體會到中華民族從苦難走向輝煌的崢嶸歷程。作為一名能動專業的學生,我特別注意到閱兵中展現的新型武器裝備,這體現了國家科技的飛速發展。我們所學的知識正是推動國家發展、服務強國戰略的基礎。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強國的道路上一定有我們的身影!
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2022級本科生、校優秀團干部、校優秀學生干部蔡鈺:
這次閱兵中,展示了軍事航天、網絡空間、信息支援、聯勤保障等戰略兵種的多個“首次”亮相,集中呈現了我軍力量結構的新布局,展示了中國從“一窮二白”到自立自強的偉大歷程,展現了國防力量的強大和國家的自信。80年的風雨歷程,中華民族經歷了血與火的考驗,抗戰勝利為中國人民帶來了民族獨立與尊嚴。作為一名中共預備黨員,我們應從先烈們的精神中汲取力量,在崗位上錘煉本領,腳踏實地,為實現民族復興貢獻青春和智慧。

電氣工程學院2024級研究生、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上海賽區銀獎(負責人)馬新然:
八十載滄桑巨變,從救亡圖存到偉大復興,先輩的犧牲奉獻換來了今日的國泰民安。作為一名新時代研究生,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國家的強大與能源電力安全、科技自立自強密不可分。昔日的戰火警示我們,唯有自強方能立于世界。我將銘記歷史,繼承先烈遺志,將個人的科研學習與國家發展需求緊密結合,為祖國的繁榮穩定貢獻自己的專業力量,傳承和弘揚偉大抗戰精神,踔厲奮發、勇毅前行,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而團結奮斗!
自動化工程學院2022級本科生、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2025)上海市金獎、第十四屆“挑戰杯”上海市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銀獎獲得者羅健禎:
當儀仗方隊護衛黨旗、國旗、軍旗走過天安門廣場,接受祖國和人民檢閱,我感受到中華民族不畏強暴、自立自強的偉大民族精神。當看到新型武器裝備浩浩蕩蕩駛過長安街,當戰機以磅礴氣勢掠過天際,我深切感受到國家強大的國防力量和現代化軍隊建設的輝煌成就。作為新時代青年,此次閱兵讓我更加理解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精神。我們應當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環境,將愛國情懷融入專業學習,以所學知識為國家發展貢獻力量。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2024級本科生、校“愛我國防”演講比賽三等獎獲得者劉華申騰:
今天觀看這場閱兵儀式,我心倍感澎湃。作為一名土家族的孩子,80年前土家族先輩在湘西崇山峻嶺間,毅然投身抗戰,與中華各民族同胞一道共筑血肉長城。如今作為一名新時代大學生,我要用自己掌握的新知識、新技能,在專業領域刻苦鉆研,以科技力量為祖國發展添磚加瓦,把個人奮斗融入民族復興的洪流,讓偉大的抗戰精神在新時代綻放更亮的光芒。我堅信,祖國的明天會愈發璀璨。
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2023級本科生、校優秀志愿者、校優秀學生、校優秀團干部陳燕:
當鏡頭掃過整齊列陣的現代化裝備與精神抖擻的人民軍隊,我由衷為祖國的強軍建設感到自豪。回望14年抗戰征程,先輩們為民族獨立、世界和平浴血奮戰,我深知勝利來之不易,更明白“銘記歷史、緬懷先烈”不是口號,是刻在心底的信念。歷史照亮未來,征程未有窮期。新時代青年應堅定理想信念,以實際行動傳承偉大抗戰精神,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綻放青春,讓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不斷向前推進。


經濟與管理學院2022級本科生、“知行杯”上海市大學生社會實踐大賽上海市先進個人、上海市一等獎獲得者劉宇琛:
長安街上,軍樂聲中,45個方(梯)隊以實戰化、模塊化、體系化編組豪邁受閱,展現了人民軍隊的威武雄壯。從徒步方隊的鏗鏘步伐到裝備方隊的鋼鐵洪流,從抗戰功勛部隊的戰旗到高科技武器裝備的首次展示,既體現了對歷史的銘記,也展現了新時代國防力量的強大。這場閱兵不僅彰顯了我國從苦難走向輝煌的歷程,更傳遞了中國始終堅持和平發展、維護世界和平的決心。作為新時代青年黨員,我們要深刻領悟偉大抗戰精神的內涵,將愛國情懷轉化為學習和工作的動力,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數理學院2022級本科生、校優秀團員標兵馬麗霞:
看著整齊劃一的徒步方隊邁著堅定的步伐走過天安門廣場,他們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眼神都透露出堅定與自信,我感受到無限的民族自豪感與驕傲感。八十載光陰流轉,變了的是日益強大的綜合國力,不變的是融入民族血脈的精神基因。“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作為一名學生黨員,我們應在享受和平安定的同時,勿忘革命先烈們的犧牲與付出;在憧憬美好未來的同時,牢記肩上的歷史重任,不忘國恥,振興中華!
外國語學院2023級本科生、院學生會主席團成員、校優秀志愿者郝雋禛:
清晨,我乘坐地鐵時發現周圍乘客的手機屏幕都定格在同一張閱兵圖片,讓我瞬間懂得了“閱兵”二字沉甸甸的分量,“生于華夏,何其有幸”的感慨油然而生。閱兵儀式上,三軍儀仗隊擎著黨旗、國旗、軍旗鏗鏘走過天安門,那挺拔的身姿瞬間喚醒我的記憶:兩年前入學時,我們為展現整齊方隊,亦是在烈日下日復一日練習正步。這既是對先輩浴血奮戰的崇高致敬,更點燃了我們的愛國豪情。作為一名外語專業學生,我更當以語言為橋、行動為帆,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傳遞和平之聲,讓青春在強國復興的征程中綻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