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雙碳”目標引領能源行業深刻變革的當下,上海電力大學“電力之光·足跡傳承”實踐隊沿滬—浙—閩—湘—黔一線,走訪11家能源企業、對話數十位校友。從傳統電廠的智能升級到新能源的蓬勃興起,從科技賦能電力巡檢到核電基地的綠色布局,學子們用腳步丈量行業前沿,以訪談解碼職業成長,在真實的產業圖景中探尋電力人的“能量密碼”。
上海:老電廠“蝶變”——傳統火電的低碳密碼
走進全國首個煤場封閉改造樣板——石洞口一廠,隊員們親眼目睹55米直徑的歐羅倉將煤塵牢牢鎖在內部,5G技術實時傳輸倉內數據,印象中“灰頭土臉”的儲煤場景,如今變成了干凈整潔的智能化管理現場,讓隊員們第一次把“儲煤”與“環保”劃上等號。在申能吳涇第二發電公司,4臺百萬機組、300人編制的“超臨界效率”刷新了大家對“大機組、小團隊”的認知,原來,“高效”不僅體現在發電量上,更藏在人員配置與管理模式的革新里。
校友陳元良一句“績點是敲門磚,持續學習才是通行證”,讓隊員們初步知曉行業對人才的真實要求,能否在職場中跟上技術迭代的腳步,才是立足的關鍵。這也成為全隊每日復盤的高頻引用,時刻警醒著我們不能停下學習的腳步。




浙江:無人機“巡天”——智慧電網的空中鷹眼
在蒼南無人機中心,隊員戴上VR手柄化身“空中巡檢員”,在30秒內找出3處導線發熱缺陷。堪稱“空中鷹眼“的無人機與高新VR技術結合,所有隱患無處遁形,隊員們看見了科技賦能下電力工作模式的巨大轉變。中廣核三澳核電基地,3D實時反應堆+衛星全域監控的“智慧工地”讓“核安全”可視化。看著屏幕上反應堆的實時狀態和全域監控畫面,隊員們對“安全第一”有了更直觀的理解,也看見數字化技術為核電安全筑起的堅實防線。
人力資源部袁林給出硬核數據并表示“新能源賽道,既看學歷更看學習力”。這句話讓隊員們感受到,在新能源領域,學歷只是入場券,真正能讓自己走得遠的,是不斷學習的能力和將知識轉化為實踐的本領。



福建:風機“攬云”——綠電智造的山海交響
在怡寶南平工廠,隊員們看見一瓶礦泉水的誕生全程由光伏供能。陽光照射到光伏板,再轉化為生產線的動力,清潔能源已經融入到生產的每一個環節。振福風電場百米風機葉片在千米山巔與云霧旋舞,聽著運維工程師講解“葉片氣動設計”“智能監控系統”,“流體力學課本知識第一次被山風吹得觸手可及”,隊員鄭昕在日志里寫道。課本知識與實際應用的緊密聯系、綠電智造背后的科技力量更為具象化。
企業高管把“雙碳”目標拆解為“每一片葉片的空氣動力學優化”,隊員們理解了國家戰略落在微觀技術里的分量——宏大的目標正是由一個個具體的技術優化積累而成,每個人都可以在自己的專業領域為“雙碳”目標貢獻力量。


貴州:陽光“課堂”——高原光伏的成長公開課
在國家電投威寧能源仙水窩光伏電站,隊員分3組輪轉組件檢測、集控運維、安全規程,白天實操、夜晚開“追光微班會”,形成“認知—實操—復盤”的閉環。隊員們看見每一塊光伏板的安裝、每一次數據的監測都有嚴格的規范和要求,也親身體驗了從理論認知到實際操作的完整過程。
2024屆校友林俊芃的分享直擊行業變革:“新能源不是取代傳統能源,而是與之融合,誰先掌握二次調頻、儲能耦合,誰就贏得未來。”這句話讓隊員們對“雙碳”目標從模糊到清晰實現認知轉變、感受到行業發展的趨勢,也意識到自己需要學習的新知識還有很多與未來前行的方向。


湖南:仿真“點火”——新型電力系統的青春預演
在岳陽電廠仿真機室里,隊員們親手操作“黑啟動”,目睹了電力系統運行的精確性與復雜性。長沙新能源集控中心大屏上,風電、光伏、火電實時互補,課本里“源網荷儲”四詞具象成跳動的曲線,隊員們對新型電力系統有了更直觀的認識。
2015屆校友鐘世有強調:“持續學習比成績更重要,現場問題沒標準答案”。這提醒著隊員們:職場不同于校園,沒有一成不變的答案,只有不斷學習、不斷探索才能應對各種問題。




尾聲:一次實踐,一張圖譜,一束微光
從黃浦江畔的智能電廠到黔貴高原的光伏矩陣,從浙江的無人機巡檢到福建的風電光伏,上海電力大學學子的五省實踐,既是一次對行業變革的深度觀察,又是一場校企協同的育人探索。5省,數十位校友的“成長坐標”在隊員們的筆記本里連成一張清晰的職業發展圖譜——技術+管理復合、跨界學習、抗壓與持續進化是校友共性的“能量密碼”。
原文鏈接:https://caijing.chinadaily.com.cn/a/202508/15/WS689eeed6a3104ba1353fd03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