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孤老王金娣、張建英來說,70歲的朱惠群是她們唯一的“至親”和“至愛”。朱惠群用滿腔熱忱關心照顧這兩位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至今已有十多年,從飲食起居到患病治療,她都不求回報,不離不棄。“惠”出正能量 ,情暖孤老心,朱惠群用她的行動生動演繹了新時代幫困助殘、愛老助老的暖心故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社會幸福不幸福,很重要的是看老年人幸福不幸福。”而對于生活在楊浦區河間路1040弄的王金娣和張建英來說,孤老的她們卻真真切切地有著幸福的晚年,這都是“至親”朱惠群帶給她們的。
朱惠群自2009年起,用一腔熱血和愛意,給殘困孤老排憂解難,譜寫了新時代的感人故事。
幫困助殘,演繹“遠親不如近鄰”的佳話
進入冬季,70歲的朱惠群腿腳不太靈便,但她仍堅持每天幾趟地從一樓爬到四樓,去看望年過花甲的王金娣。王金娣是不幸的,從小患有先天性癲癇和腦萎縮,生活不能自理,終日與藥為伴,一直未婚。但王金娣又是幸運的,遇到了好鄰居朱惠群。2009年,王金娣的弟弟和母親相繼去世,王媽媽彌留之際,托付她照顧王金娣。自此,朱惠群就成了王金娣的“親人”,不僅悉心照顧王金娣生活起居,每年還張羅豐盛的生日宴;每逢節假日,都會帶上王金娣一起家庭聚餐;每年除夕歡聚在一起吃團圓飯,更是成了沿襲十余年的習慣。
在朱恵群的悉心照顧下,現在的王金娣衣食豐足,干凈整潔,微笑和滿足每天掛在臉上。
愛老助老,譜寫“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篇章
2012年11月,78歲的孤老張建英因腦梗摔倒在路邊,神智不清。同小區的朱惠群立刻趕去現場,將張建英送去醫院治療,張建英雖然蘇醒過來,但生活不能自理。自此,朱惠群就成為了張建英的“守護者”。在住院期間,朱惠群每天都奔波在去醫院的路上,給張建英送湯送水,安排護工照料;出院后,她又幾經周折幫張建英聯系到靠家最近的愛光敬老院,常常送愛吃的家常菜,經常去陪伴聊天,幫張老梳頭洗發……這一守護就是十年多。
如今張建英因癡呆,幾乎不認識什么人了,但她每次見到朱惠群,都會兩眼放光地說:“小朱,小朱來了啊?”朱惠群是年近九旬的張建英心中的暖和光。
以老助老,詮釋“十余年如一日”的堅守
十多年來,朱惠群的辛勤付出,不計回報,贏得周圍人對她贊不絕口:“朱老師非常熱心,這樣的好人真的太難得了。”
十余年里,她心里總惦記著需要關愛的殘困孤老,卻忘了她自己,因為她自己身患嚴重的心臟病,曾因心源性房顫多次住院治療……以老助老,微光如炬!或許這就是生命可敬的樣子——燃燒自己,照亮他人,用無私的付出書寫一個大大的“愛”字,讓愛在每個人的心里生根發芽……
黨委宣傳部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