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5年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啟動以來,校團委與各相關職能部處、二級學院精心組織上電青年上好社會實踐大思政課。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數理學院的立項團隊走進基層、走向社會、走入鄉村開展豐富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從躬行實踐中凝聚奮斗合力,在腳踏實地中體察國情民生,讓青春在社會的火熱實踐中綻放光彩。

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上海市橋下空間調研”實踐隊實地探訪154處高架橋下空間,丈量城市隱秘角落,走訪上海建工四建集團等企業簽署共建協議,搭建合作橋梁,走進上海師范大學附屬浦東臨港科創小學宣講,在孩童心間播撒城市規劃的美好種子。

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固’力智通·‘滬’助新農”赴寧夏固原實踐隊,以助力固原發展為目標,連續十年奔赴寧夏固原,聚焦智慧助農、科技振興開展實踐。通過走訪交流、調研分析、創意設計等,挖掘地域特色,結合實際提供科學方案,旨在為固原發展注入青春力量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智慧港航”實踐隊匯聚政策、調研、技術與建模多元人才,錨定臨港“雙碳”目標,聚焦分布式能源優化與智能社區升級。以時間序列預測、動態調度算法提效光/風/氫能利用,借AI+聯邦學習打破數據孤島,構建智能服務平臺。依托政策與企業調研,產出報告、論文及科普成果,打造綠色智慧標桿,為長三角一體化與“十五五”規劃注入創新動能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滬電脈動,綠賦鄉村”實踐隊把握鄉村宅基地重建熱潮,深入每家每戶,了解居民用電需求變化趨勢,讓農村電網鞏固提升工程精準定位,助力鄉村產業升級、改善民生,為鄉村振興提供穩定能源保障。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滬能綠居”實踐隊圍繞能源環保,勞動教育,聚焦于居民、社區、企業共同協作,走訪了書院、泥城、萬祥社區進行問卷調查,走訪了四季鮮花港學習生態知識增強了實踐能力,走訪了成電福智,臨科智華等企業調研,并對社區的老人和小孩分別進行了綠色科技的分享以及勞動教育,致力于為提高居民環保意識,以及能源利用做出貢獻。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數啟電途,綠色長三角”實踐隊聚焦長三角一體化建設,融合海島電力、綠色電力與數據分析,探索區域綠色低碳路徑。實踐隊走進浙江省舟山市嵊泗縣,探尋場館,調研當地歷史文化與發展規劃,開展社區電力課堂并進行問卷調研,分析用電數據以優化方案,推進校社、校企合作,設計“綠電芽芽”IP形象,制作系列文創產品,以實用有趣方式傳播綠電理念。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滬醫共濟”實踐隊聚焦上海醫療資源分布不均、跨區轉診負擔重等痛點,以探索“中心-新城”協同模式為核心,致力于圍繞市民就醫體驗,調研優質醫療資源在中心與新城的分布差異,助力推進布局均衡化 。通過精準捕捉市民就醫難點,清晰呈現醫資分布不均的市民反響,為后續醫療資源優化提供調研支撐,助力上海醫療資源協同發展邁上發展。

數理學院“云電先鋒隊”聚焦滬滇對口幫扶核心任務,踐行“光扶滇北,電聯滬滇”使命。團隊深入云南滇北,在巧家縣調研光伏提水系統,破解農業用水難題;在永仁縣探索農光互補模式,助力產業富民;在東川區考察“光伏+生態修復”項目,見證石山披綠生“金”。實踐隊以專業視角記錄滬滇協作成效,用科技服務地方,用行動展現青年擔當。
校團委 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 數理學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