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日炎炎,一群年輕人來到了浦東老港鎮的鄉間田頭,他們冒著酷暑,有的挽起褲腿走進水稻田,嘗試運用算法調整農田灌溉路徑,有的來到雪菜加工廠,分析雪菜加工的能耗,研究如何降本增效……
這正是老港鎮與上海電力大學校地合作項目中的一幕。該項目的啟動,旨在立足地方發展需求,借力高校科研優勢,以“節能”為目標,為老港鎮農業和企業發展注入綠色動能。
來自上海電力大學的大學生們在老師的帶領下,成立了“實踐調研隊”,6月26日起就來到老港鎮,圍繞“綠電賦能‘最后一公里’——預測算法驅動老港農業生產降本增效與節能”,博士生攻堅算法,本科生深入田間,合力開展調研,幫助農戶減少灌溉用水量、提高作物產量。
老港“牛肚雪菜”傳統技藝面臨高能耗轉型難題,大家還走進雪菜加工廠,分析生產與儲存流程中的用電環節,尋找降低能耗的方法。
基于實地考察獲取的數據,師生們通過模型分析,精準定位節能潛力點,計劃將光伏、智能灌溉等技術應用于老港的農業生產場景中。例如,在老港雪菜加工廠加裝光伏系統,利用光伏發電解決工廠高能耗問題;在田間地頭,借助智能灌溉系統,依據土壤濕度、天氣情況自動調節用水量,在保障農業生產的同時降低電力消耗。
目前,實踐隊已完成雪菜加工廠光伏發電項目的初步設計方案,預計可為工廠降低每年30萬元到40萬元的用電成本;智能灌溉系統若在試點農田應用,預計可減少20%至30%灌溉用水量。
此外,實踐隊還來到鎮文化服務中心、殘聯、生態環保基地、火箭基地等,實地調研老港鎮的發展現狀與產業分布,完成各類用電數據的搜集。
上海電力大學電氣工程學院學工辦主任余開華表示,未來學校將深化“技術+文化”雙驅動,為鄉村轉型貢獻更多高校智慧。
近年來,老港鎮探索校地合作新路徑,通過搭建多元合作平臺,持續深化與高校的交流協作,為區域發展注入科技力量。今年,上海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也先后走進老港,開展校地聯動合作。
今年5月,上海大學“老港新匠”紅色振興團隊來到老港,參與紀念上海解放76周年暨林達烈士紅色故事宣講會;6月,上海交通大學巴黎卓越工程師學院“交港織碼”實踐團也來到老港,通過“調研-實訓-獻策”三維聯動,深入社區、企業與田間地頭,為基層治理模式的數字化轉型提供了切實可行的實踐樣本,同時拓展了高校人才培養的實踐維度,實現了校地雙方的互利共贏。
原文鏈接: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wap/newsDetail?_channel=appshare&id=952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