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國絨繡的細膩針腳邂逅波斯地毯的奔放紋樣,當青年學子的熱忱與千年非遺的底蘊交融碰撞,一場跨越萬里的文明對話在申城盛夏悄然綻放。6月25日至7月3日,外國語學院“海韻詩繡·絲路傳音”暑期社會實踐隊深度參與《同線異彩——中國·伊朗非遺時空對話》展覽志愿服務,通過文化講解、技藝體驗、媒體協作三維度實踐,以青春力量架起非遺傳播橋梁,讓東西方傳統技藝在新時代煥發光彩。


做好文化橋梁,傳遞非遺溫度。華山路263號展館內,實踐隊員們身著統一隊服,以微笑迎接每一位參觀者。他們化身展館志愿者通過雙語講解,讓伊朗游客理解了絨繡作品“以針代筆、以線潤色”的東方美學,讓中國游客驚嘆于波斯毯幾何紋樣中的數學密碼……同時,發放230份絨繡出海調查問卷,涵蓋老中青三代調查對象,為上海絨繡的國際傳播提供了民意參考。

體驗技藝傳承,培育青年匠心。平針要穩,摻針要勻,在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包炎輝老師的指導下,實踐隊開設非遺小課堂。隊員們從羊毛絨線的選擇學起,在繡布上練習輪廓勾勒與色彩暈染。從穿針引線的生疏到運針走線的流暢,當傳統纏枝蓮紋樣在集體創作中逐漸成形,銀針起落間,非遺傳承的使命感已悄然植入外院青年心中。這種理論+實踐的培育模式,不僅讓隊員掌握了基礎針法,更深刻理解了絨繡以線為墨,以布為紙的藝術哲學。

參與創新對話,共探非遺新生。7月1日,實踐隊全程協助新華社開展專訪。隊員們與記者逐字打磨訪談腳本,設計絨繡與潮流服飾的創意陳列,保障TEMOINS品牌創始人顧雨峰與包炎輝老師的跨界對話順利呈現。希望通過年輕人的創意,讓絨繡走進日常生活,包老師在鏡頭前的期許,與實踐隊協助推進的白玉蘭主題DIY課程進校園計劃不謀而合。隊員們見證了“非遺文化傳播大使”的授予儀式,也親歷了非遺從博物館走向生活場的重要跨越。
從展館服務到技藝研習,從問卷調研到媒體協作,實踐隊以非遺傳播青年軍的姿態,構建起體驗-理解-傳播-創新的完整實踐鏈。后續,實踐隊員們還將繼續借助“孔子學院”、“愛心暑托班”等平臺傳播海派絨秀文化,切實承擔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者的時代使命。
外國語學院 柏文博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