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上海電力大學“電亮沙海綠富同興”實踐隊的00后大學生跨越千里,走進甘肅武威能源建設現場。烈日下,同學們在這堂“行走的課堂”上,聆聽巨大風機葉片與西北長風碰撞發出的聲響,思考課堂里常常提及的“雙碳”戰略與腳下滾燙的土地緊密關聯。在武威“大學生思政理論實踐課教育基地”,同學們不僅將課本知識與實際應用緊密結合,更在與一線建設者的交流中,對青春使命、專業責任有了更為真切的感悟。
從課堂到現場 升級專業認知
走進甘肅武威的浙能武威能源建設現場,實踐隊的成員們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作為“隴電入浙”戰略布局的重要主體,這里正緊鑼密鼓地推進“浙能武威2X1000MW調峰火電機組工程”。塔吊林立的工地上,一線青年職工忙碌的身影,讓成員們深刻體會到“電力人”三個字背后的重量。
實踐隊成員方敏玉是甘肅酒泉人,讓她印象深刻的是,當地電力設備實物的樣式比課本中更加復雜。“課本上是最基礎的知識。在實際建設中,考慮到當地風沙大,為了防止風沙導致組件損壞,都采用全封閉式的構造。這是為了適應當地環境、提高效率和減少損耗,設計和建設實物時,要不斷考慮最優解,不斷進行實驗、調試。”
在“行走的課堂”中同樣頗有收獲的還有實踐隊成員劉子歆。在戈壁,風沙是這里的常客,在武威現場,她深刻體會到環境對技術應用的約束,技術設計需要因地制宜。“書本上強調光伏板‘追光’轉動能大幅提升效率,這似乎是理想方案。在當地,這個方案并不適用,因為轉動機構不僅易被強風損壞,漫天沙塵更會使光伏板附上沙塵,從而降低發電量。這樣的環境促使我們必須采用固定支架的安裝方式以提高光伏板抗風沙的能力。”
在實踐過程中,實踐隊成員同步開展了新能源行業的“口述史”訪談。遠離都市的繁華,電力從業者卻用一次次巡檢、一張張圖紙,把清潔能源送進千家萬戶。在訪談中,一位師傅說道,“場站的假期較少,一個月和場站的兄弟們相處的時間比陪伴家人的時間更多。”那一刻,實踐隊成員深刻感受到“專業責任”的內涵。它既是技術細節里的分毫不差,也是漫長歲月里對崗位的不離不棄,更是個人命運與國家能源戰略的同頻共振。
從城市到戈壁 感悟責任和堅守
實踐隊成員抵達甘肅戈壁工業園區的首日,便遭遇了沙塵暴。狂風襲來,黃沙蔽日,簡單的眨眼都成為挑戰,實踐隊成員對新能源事業的艱辛環境有了切身體會。
劉子歆告訴記者,讓她印象深刻的是,實踐隊走訪的新能源企業組織員工一起種樹,預防沙漠化。“這讓我迅速調整心態,領悟到在極端環境下工作,專業能力的發揮離不開強大的環境適應能力與團隊精神支撐。這次經歷不僅磨礪了我應對惡劣條件的韌性,更讓我深刻理解了新能源事業背后不可或缺的人文關懷與可持續發展視野。”
當風機葉片劃破長風,當園區映出朝陽,對于方敏玉而言,這次實踐讓她看見了故鄉的另一種可能,戈壁也能開出希望之花。于是,“學成歸來”不再是一句口號,而成為她在心里一次次摁下的確認鍵。方敏玉說,“新能源場站普遍遠離市區,人煙稀少。但這種條件下,電力人還在長期堅守,并且吸納了更多的青年人來到這里就業,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當我看到那么多電力人扎根西北,將青春奉獻給電力事業,我也想學成之后回到家鄉,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把家鄉變得更好,為家鄉發展獻出自己的一份青春力量。通過這次暑期實踐,我畢業后扎根家鄉、服務家鄉的想法更加強烈。”
劉子歆通過暑期實踐同樣對未來職業規劃產生了新的想法。“這一次的實踐經歷拓寬了我的職業視野,我會將職業規劃聚焦于西北地區,這里更需要人才,更需要新興力量投入到戈壁灘上的新能源產業。”
上海電力大學相關負責人表示,上海電力大學電氣工程學院與浙能武威能源有限公司,在國網武威供電公司團委與民勤團縣委的共同見證下,圍繞青年人才培養開展系列實踐育人活動。此次合作的背后,是團組織在青年成長路徑上的深度探索與實踐創新。無論是基地共建,還是培訓互通,校企團委始終發揮橋梁紐帶作用,把青年工作的觸角延伸到產業一線和校園課堂。
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 陳泳均
原文鏈接:http://www.why.com.cn/wx/article/2025/07/19/17529245641322578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