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凝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強大力量,進一步加強青年學生的思想政治引領,傳承紅色基因,汲取紅色力量,深入推進“大思政課”建設,6月30日,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赴寧夏固原實踐隊與寧夏師范大學暑期社會實踐隊共同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行走的思政課”。兩校師生在知行合一中感悟初心使命,在學思踐悟中強化責任擔當。

在固原市隆德縣,兩校實踐隊隊員們通過“四個一”活動,不斷錘煉作風,提升自我。
唱一首紅軍歌。兩校實踐隊在出發前往固原市隆德縣的途中,共同歌唱《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用歌聲感悟革命先輩的豪情壯志,歌聲中承載的不僅是對黨的感恩與敬意,更是一種紅色情感的深度傳遞。大家用歌聲將濃厚的愛國熱情定格,使“書本上的愛國情懷”具象化為實實在在的行動力量,讓紅色基因在歌聲與歡笑中傳承延續。

走一遍長征路。隊員們徒步2.5公里重走紅軍小道,置身蔥郁山林,領略紅色六盤山的偉岸。六盤山上蜿蜒的山路再現了紅軍長征的艱辛歷程,沿途設置的“血戰湘江”“遵義會議”“飛奪瀘定橋”等18個微縮景觀,生動展現了長征路上的重大歷史事件,途中演員們精湛的演技、精心編排的情節,讓大家仿佛置身于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長河中,真切感受到紅軍戰士們每一步的艱難險阻、每一刻的英勇無畏。隊員們通過身臨其境的深度體驗,告別了以往“干巴巴的講解”,將長征故事化作“熱乎乎的教學”,讓長征精神不僅入眼入耳,更走心入行。

吟一首長征詩。全體隊員登頂后,在山頂吟詩臺集體吟誦毛主席的《清平樂·六盤山》,大家在吟誦中仿佛穿越時空,與偉人同頻共振,深切感受到當年紅軍戰士們翻越六盤山時的壯志豪情與革命氣魄。這不僅是對經典詩詞文化的傳承,更是將詩詞中蘊含的紅色精神深度挖掘,使“書本上的文化瑰寶”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化作激勵大家砥礪前行的精神動力,在傳承紅色基因的道路上留下堅實足跡。

讀一遍長征史。走進六盤山紅軍長征紀念館,泛黃的行軍地圖、斑駁的武器裝備、珍貴的歷史影像,都在無聲訴說著那段波瀾壯闊的革命歲月。講解員生動詳實地講述了紅軍長征的歷程,從歷史脈絡到精神內涵,讓“書本上的道理”在全體隊員的腦海中生根發芽,轉化為滋養個人成長、塑造愛國情懷的豐厚養分,讓隊員們深刻感悟到“不到長城非好漢”的堅定信念。

隨后,實踐隊來到被譽為“寧夏第一文化名村”的隆德老巷子。這個始建于明末清初的傳統村落,通過“修舊如舊”的保護性開發,成功轉型為集民俗體驗、非遺展示、休閑旅游于一體的鄉村振興示范點。實踐隊在這里參觀了魏氏磚雕、楊氏泥塑和剪紙等傳承基地,隊員們穿梭于傳統手工作坊,與非遺傳承人深入交流,近距離領略剪紙、泥塑、磚雕等傳統技藝的獨特魅力,深刻感受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刻認識到守護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并興致勃勃地體驗泥塑制作,留下筆墨,表達校際合作交流的深情厚誼。

最后,電信學院與寧夏師范大學共同掛牌“大學生思政理論實踐課教育基地”,兩校通過交流合作,深入搭建社會實踐協同育人平臺,不斷相互了解,保持密切聯系,建立深厚友誼,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組團發展、合作共贏。

電信學院 劉甘雨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