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6月29日電 (記者 陳靜)“當前高等教育最緊迫的任務,就是要打破‘學科孤島’,構建'需求—培養—就業—發展'四鏈融合的新型人才培養生態。”上海電力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顧春華29日接受采訪時對記者表示。
這位校長直言:“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已經難以適應AI時代的產業變革需求。”在2025年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討會上,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標準化中心副主任張慧翔的看法與顧春華一致,他特別展示了德國雙元制教育中“企業培訓合同與學校培養方案的法律綁定”案例。

上海電力大學副校長楊寧在接受采訪時亮出“組合拳”:明確各專業類的課程體系中能源電力特色課程學分占比,開展行業特色鮮明的學科競賽,實施校企“雙耦合”計劃,深化“招生—培養—就業—發展”聯動機制。
據悉,為精準對接行業企業需求,學校推出校企“雙耦合”訂單班,與重點企業協同打造人才定向培養模式,目前與國家電網、上海地鐵企業深度合作,開展定向培養,實現“招生即招工、畢業即就業”的閉環培養。
同濟大學本科生院院長吳志軍以同濟“學科專業動態調整”的實踐為例,揭示了“專業設置與產業脈搏同頻共振”的改革邏輯。以突破“院系制、學科化”傳統辦學模式,持續推進跨學科、跨學院人才培養改革為目標開設的未來技術班引發關注。
據悉,2025年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討會聚焦“AI+時代人才培養”這一緊迫課題,吸引了來自政府、高校、企業的200余位代表,共同探討AI時代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轉型之路。
在圓桌論壇環節,“AI技術如何賦能教育改革、產教融合如何強化就業創業”兩大主題成為討論焦點。業界精英表達了企業對校企合作的深層訴求,包括需要兼具專業深度和知識廣度的復合型人才、希望學校持續創新實踐教學改革等。
對于企業的需求,上海電力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常務副院長張傳林介紹了“雙元制”培養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試點專業建設中的路徑:學院通過調研百余家企業,精準對接行業人才需求,并采取“產教融合、課賽結合、雙證融通”等模式,協同培養數智化人才,真正實現“行業出題、校企共答”的育人機制,這種“教室-車間-研發室”的三段式培養,實現了學校與企業間的無縫對接。“這不是簡單的教學改革,而是從招生到就業的全鏈條重構,更是中國高等教育在應用型人才培養領域的一次突圍。”顧春華說。
上海理工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副院長楊亮以“吳忠華創新班”建設為例,介紹了該學院在教育教學改革中的創新舉措。浙江工商大學教務處處長伍蓓以科技引領人才培養為主題,分享了該校“學科交叉、融合發展、數智賦能”理念下的改革路徑。(完)
原文鏈接:https://m.chinanews.com/wap/detail/chs/zw/1043994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