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全面深入貫徹全國和上海市教育大會精神,準確把握教育強國建設重大戰略部署,聚焦建設“五個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重要使命,深入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市教衛工作黨委、市教委(簡稱“兩委”)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做好新時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做精本土培育、做優青年培養,通過完善學科設置調整、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評價體制機制等,不斷提升人才自主培養能力和質量,積極發揮教育對科技和人才的支撐作用。2024年,兩委認真實施“東方英才計劃”,教衛系統共有465位各級各類人才專家入選,為加強戰略人才自主培養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撐和人才保障。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2024年“東方英才計劃”教師項目共有教衛系統99位教師人才入選,其中本科高校49位、職業院校20位、基礎教育學校30位。這些教師人才長期從事一線教學工作,在教育領域和全社會享有較高聲望。他們師德高尚、砥礪奉獻,專業學術能力精湛、育人成就突出、師生群眾公認,踐行弘揚教育家精神,堪稱新時代“大先生”。今天,讓我們走近“東方英才計劃”教師項目的本科高校教師人才們,感受他們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愛國奮斗精神。
上海電力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江友華
師者如光,他用責任與愛點亮學生成長路
27年黨齡與18載教齡的沉淀,讓江友華教授從無線電廠工人蛻變為全國優秀教師,更將“科研反哺教學”的理念刻進育人血脈。

江友華教授帶領學生們學習鄧稼先的科研報國精神
科研反哺教學,讓產業需求成為育人“活教材”
江友華教授的科研探索始終與育人同頻。針對熱電廠等場景的節能需求,他率隊與企業聯合研發出國內最大功率2800kw轉子變頻調速裝置,不僅破解企業能耗難題、還獲得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成為教學上的“活教材”。
“工程師就是要把技術調配和諧”。在項目攻堅期,他不斷為學生講解著變頻原理、功率曲線及電流波形,讓他們在實操中錘煉本領。項目落地后,調速設備的控制電路板被引入“電子書院”,成為“電能變換器”教具;科研案例轉化為教材內容,讓學生在理論與實踐中觸摸產業脈搏,實以“教”為“科”服務、為“產”育人。
從車間到課堂,江友華教授用“把科研寫成育人故事”的實踐,讓人才培養真正扎根產業土壤,讓參與項目的學生都明白:真學問,在解決實際問題的現場。
AI賦能教學,讓實驗室變成“電力透視術”的虛擬現場
在實驗室里,江友華教授正帶領學生探索一條前所未有的學習路徑——“電力系統數智化重構”。
電力變壓器是電網的“關節”,江友華教授敏銳地捕捉到AI技術的潛力,指導學生開發AI模型,讓學生們在“虛擬環境”中模擬變壓器在不同負載、溫度甚至故障下的狀態,仿佛身臨其境在變電站進行運維、帶電操作及科創實驗。

江友華教授和學生們一起研討
曾對電力運維望而生畏的宋文敏同學說:“以前學變壓器就像盲人摸象,現在AI模型不僅能讓我們‘透視’到內部電磁場變化,甚至連局部過熱的風險點都會閃爍預警。”江友華教授還設計了“故障攻防演練”,讓學生分組扮演AI工程師和電網調度員,在虛擬世界處理突發短路、絕緣老化等狀況,這種沉浸式學習讓抽象理論變得觸手可及。這一教學案例也入選教育部“數字中國”主題案例。
十八載的育人路,江友華教授把車間的實踐經驗轉化為教學的實踐案例,把科學研究的密度轉化為教學創新的濃度,以實際行動踐行著教育家精神。
原文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zJ7FlchXFZzuKKhIUsaKb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