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強調“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為推動民族團結與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深度融合,切身感受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在老港鎮的生動實踐,4月25日,我校各民主黨派、統戰團體骨干成員,少數民族教師代表以及數理學院預科班民族學生代表,在校黨委副書記、統一戰線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仰頤,黨委常委、統戰部部長陳凌的帶領下,走進浦東新區老港鎮,開展以“聚統戰之力探振興新韻 融民族之情赴時代新程”為主題的第八期“統戰沙龍”活動。
老港鎮黨委書記沈旗峰、我校國際交流與合作處副處長掛職老港鎮副鎮長時帥、老港鎮黨委委員邵妤熱情迎接我校統戰人士一行。座談會上,沈旗峰重點介紹老港鎮的基本情況與鄉村振興戰略布局。他指出,近年來,老港鎮依托當地特色資源,積極探索農文旅融合發展模式,在生態農業、民俗文化等領域取得顯著成效。仰頤表示,高校統一戰線人才薈萃、智力密集,是服務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她期待雙方能夠在更多領域達成合作共識,加強地校合作,特別是在加快培育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不斷提高農業技術創新和應用水平方面,實現資源共享、互利共贏。雙方還圍繞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文化交流等方面展開深入討論。

座談會后,我校師生來到大河村展示廳。通過工作人員專業講解,結合展示廳內豐富的圖文資料、實物展品以及多媒體展示,大家全面了解大河村歷史變遷、民俗文化以及在鄉村振興戰略下從傳統鄉村向現代化、生態化、宜居化轉變的歷程,深入領略到鄉村振興帶來的巨大變化。第二站,師生們走進老港鎮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中心。技術人員詳細介紹農業廢棄物的處理流程和資源化利用方式。廢棄的秸稈、畜禽糞便經先進技術和設備轉化為有機肥料、生物質燃料等有用資源。大家實地參觀處理車間,親眼見證變廢為寶的全過程,深切感受到科技對生態農業與鄉村振興中發揮的強大推動作用。最后一站,師生們來到浦東紅窯。這座由1969年建成的磚窯廠改造而成的文旅地標,保留了高大煙囪與古樸窯洞,集文化旅游、藝術創作、休閑娛樂于一體。獨特的建筑風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讓在場師生感受到傳統與現代的交融碰撞,也引發了大家對多元文化背景下促進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助力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思考。


此次參觀學習,讓統戰人士和少數民族師生沉浸式領略鄉村振興的蓬勃活力和老港鎮在生態、產業和文化等領域的豐碩成果,同時也為學校與老港鎮搭建起溝通合作的橋梁。仰頤在活動座談中勉勵大家,要充分發揮自身專業特長和智力優勢,精準錨定合作方向,在文化、科技、教育等領域與地方村鎮開展深度合作,為鄉村振興和上海經濟社會發展貢獻高校力量。她特別對少數民族學生寄予期望,希望他們當好民族團結的“石榴籽”,既要學好專業知識,用科技助力家鄉發展和祖國建設,也要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播者,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凝聚青春力量。

本期沙龍由黨委統戰部主辦,民盟上海電力大學委員會承辦。我校“統戰沙龍”將持續搭建集學習宣傳、凝心聚力、聯誼交友等功能于一體的實踐教育平臺,暢通校黨委統戰部與民主黨派、統戰團體、無黨派人士的交友渠道,充分發揮統一戰線凝聚人心、匯聚力量的法寶作用,為建設能源電力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大學、地方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展現更大作為。
黨委統戰部 數理學院 民盟上海電力大學委員會 供稿